东河区:“三链融合”激活动能 设施农业升级跑出“加速度”
发文时间:2025-10-21
来源:东河区政府办

秋高气爽,东河区果路设施农业园区里一派繁忙景象:智慧温室中,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湿度,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供给养分,特色种植基地内,葡萄藤蔓缠绕,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装箱,冷链物流车穿梭往来,将新鲜果蔬送往学校、商超、企业……

这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是东河区以“生产链、管理链、销售链”三链融合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东河区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通过全链条发力、多维度赋能,让设施农业在转型升级中跑出“加速度”,目前已累计整合资金6.3亿元,完成近3万亩设施农业的升级改造,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生产链提质增效:科技赋能激活“硬核实力”

走进东河区果路农业片区的智慧温室,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温室顶部的遮阳网根据光照强度自动开合,侧面的通风系统随温度变化精准启停,地面的滴灌设备按照作物需求定时定量输送水肥……

“以前种大棚全凭经验,天热了怕烧苗,天冷了怕冻坏,一天往棚里跑八趟都不放心。现在有了智慧平台,手机上就能看数据、调设备,省心又高效!”种植户李明边操作智慧农业手机APP边介绍。

这是东河区推动生产链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为破解传统设施农业“设施老化、技术滞后、效益不高”的难题,东河区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大手笔推进设施升级,累计投入资金升级改造老旧温室1000亩,新建标准化温室500亩,换上“新装备”的种植基地不仅御寒能力显著增强,还实现了空间利用率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全面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在果路农业、云果农业等大型设施农业片区率先安装智慧化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境监测、智能调控、病虫害预警等功能全覆盖,让“科技范儿”走进田间地头。

“种什么、怎么种”直接关系到农民收益。东河区立足气候土壤优势,瞄准高端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果蔬种植,示范推广葡萄、樱桃、蓝莓等特色品种,目前已建成3个规模化特色种植基地,总面积达3000亩。

为让农民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东河区还常态化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邀请农技专家、种植能手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手把手”教学,累计举办培训10余次,覆盖农户4000余人,让更多农民从“会种地”变成“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

管理链优化升级:标准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以前种蔬菜,各家有各家的招,品质参差不齐,市场上卖不上价。现在按标准种,不仅品相好、口感佳,收购商还抢着要!”在东河区河东镇的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李海燕捧着刚摘下的番茄喜上眉梢。她口中的“标准”,正是东河区为设施农业量身定制的规范化生产准则。

设施农业要提质,科学管理是关键。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为此,东河区精心制定《东河区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设施农业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投入品使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为产业发展画出“路线图”。

“目前,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年产量稳定在48万吨,形成33个规模化种植片区和11个专业化经营主体,成功获评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并获评多项自治区级、市级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包头市果类蔬菜的核心供应产区。”区农牧局农牧林草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郭春晖表示。

销售链持续拓宽:品牌赋能打通“产销链路” 

“这是咱们东河的‘优鲜’蔬菜,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您看这黄瓜带着顶花,新鲜得很!”在市区一家大型商超的东河区蔬菜专柜前,导购员正热情地向顾客介绍。专柜里,包装精美的番茄、青椒、生菜等果蔬整齐排列,包装上的“绿蔬东河”区域公用品牌标识格外醒目。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东河区从品牌建设入手,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策划设计,打造“绿蔬东河”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宣传,提升产品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品牌打响后,咱们的蔬菜水果每斤比市场价格都要提高很多,还进入了周边城市甚至是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商超。”果农张三明说。目前,已有18家种植基地、20余种产品获得品牌授权,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为解决销路问题,东河区创新推行“以销定种”模式,组织农户与学校、机关、商超、社区、养老院、医院、大型企业等签订定向采购协议,构建“八进”销售渠道,让农产品从田间直接走向餐桌。“我们提前和学校对接需求,根据订单安排种植计划,既避免了滞销,又保证了食材新鲜。”沁园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东河区通过“八进”渠道已销售果蔬6000吨,销售额达3000万元,预计年底销售量将突破1.2万吨,让更多农民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零散种植”到“标准生产”,从“丰产不丰收”到“优质优价”,东河区以“三链融合”为抓手,推动设施农业实现华丽蝶变。下一步,东河区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协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市场销售网络,让设施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打印
关闭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