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九原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区域特色,通过“美”“融”“富”三张名片,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现将实践成效汇报如下:
一、以“美”为韵,展现民族团结生态文明新图景
(一)生态文明之美
九原区阿嘎如泰嘎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乌拉山营地、大罕台景区等资源,打造“农旅融合休闲旅游线路”,推动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有机融合,让草原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绿色家园;深入挖掘赵北长城、西夏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石榴研学基地”,依托手工艺工作室、非遗技艺培训等载体,推动乌拉特蒙古族头饰制作等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旅游驿站、公交专线等基础设施,实现“生态颜值”与“生活品质”同步提升。此外,九原区新河村创新整合“黄河谣红色藏报博物馆”资源,建成内蒙古地区最大的报纸博物馆,也是自治区规模最大的红色报纸展览文化园,展陈面积达1400平米、收藏老报纸1000余份,先后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窗口。
(二)民族团结之美
自2022年7月起,阿嘎如泰苏木创新开展“干部农牧民大结亲”活动,通过“结对子、交朋友、认亲戚”,推动83名机关、嘎查村干部与678户农牧民“结对认亲”,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干部每周三固定入户,深入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与困难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答疑解惑,谋划发展与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干部农牧民大结亲”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的需求放到第一位,聚焦“思想引领、文化交融、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红石榴+”矩阵,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12支志愿服务队将政策宣传、民族团结融入日常,累计开展卫生健康、秋收助农等志愿服务120余次,推动各族群众情感交融,团结共进,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二、以“融”为桥,构建商居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平台融汇
沙河街道黄金社区位于繁华的横竖街,涵盖4个成型小区、71栋住宅楼、居民3568户,总人口7504人,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各族居民和商户在此共同生活、经商。社区联合横竖街20户商家成立“红石榴e家亲商居联盟”,构建“社区+志愿者+公益商家联盟”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推动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该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社区链接服务、居民参与治理、商铺让利惠民的良性互动,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氛围。设立“红色蓄能站”为新业态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并吸纳外卖骑手担任“社情观察员”,延伸民族团结触角至基层末梢。
(二)文化交融
通过民族文化市集、公益课堂、非遗工坊等载体,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互动。例如“黄金硬笔书画院”以文化课堂促进民族交融,“爱心小铺”以平价商品服务民生,营造了“邻里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三)机制融合
依托慈善基金募集善款5000余元,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机制。联盟成员单位覆盖餐饮、教育等多领域,构建起跨行业、跨民族的“商居共同体”。
三、以“富”为基,激活产业兴旺共富新动能
(一)产业富民
二道沙河北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流转400亩撂荒地规模化种植黄芩,带动15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通过延伸精拣加工产业链,成功注册“九原黄芩”商标,实现亩均产值3000元。同时,利用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新建5栋温室大棚,优化种植结构,土地收益提升30%。
(二)共享共富
创新“村民入股+集体主导”模式,二道沙河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募集224万元入股资金,村民参股率达95%,盘活闲置资产,年均增收20万元。阿嘎如泰嘎查则依托“党建+集体经济”机制,推动文旅产业收益惠及全体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口袋里增收”。
九原区以“美”彰显和谐底色,以“融”凝聚团结共识,以“富”夯实发展根基,三张名片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篇章。未来,九原区将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