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包头市市场监管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抓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不断推动市场监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既守住监管底线,又为企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一是“双随机、一公开”,构建监管新秩序。先行先试制定《政府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填补内蒙古自治区联合检查标准空白,2022年该标准升级为自治区地方标准,为全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化提供“包头样板”。推动市本级“双随机、一公开”涉企检查部门扩充至32家,实现监管力量“攥指成拳”。梳理形成覆盖342项事项的《市场监管领域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025年版)》,日常监管事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100%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差异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4875批次,检查市场主体43150户,跨部门联合抽查比例始终保持在40%以上,所有检查结果均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让监管“晒在阳光下”。
二是信用修复,为企业“雪中送炭”。构建“1+N”协同监管与联合惩戒模式,与23个市级部门签订《协同监管联合惩戒备忘录》。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67916户经营异常市场主体、1693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息依法公示,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让失信企业寸步难行。建立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制度,推行“两书同送”,出台《信用修复服务办事指南》,打通“线上+线下”修复渠道,强化信用约束的同时,注重为失信企业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十四五”期间,帮助4952户企业、87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移出经营异常名录,81212户个体工商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2825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完成信用修复,用“暖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
三是风险分类,让监管“事半功倍”。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全市8.6万户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划分低、一般、较高、高四个风险等级,并将分类结果共享至各涉企检查部门,让合规企业“无事不扰”,让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真正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获得感“双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