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包头市成为全国首批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2023年,包头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2025年新年伊始,中共包头市委员会、包头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世界绿色硅都”建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加快产业迭代升级。
全链协同:构建产业“避风港”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围绕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充分利用产业配套、绿电丰富等优势,先后引进了弘元、晶澳2家光伏头部企业并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石英坩埚、碳碳坩埚、冷却塔、氩回收和切削液、金刚线、接线盒、边框、光伏支架、高纯金属硅回收再制造等众多延链补链强链企业落地,形成了拉晶—切片—电池片(在建)—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条,使光伏产业成为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自治区光伏企业集聚最好、配套最全、链条最长的产业链,能为光伏企业产品就地消纳提供丰富场景。
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创造了惊人的效率。当前,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单晶炉开炉率仍保持在60%-80%之间。截至目前,晶澳、阿特斯、弘元3家企业的开炉率均在60%以上,阿特斯达到80%。从产品产能利用率来看,单晶硅棒具备80GW的年产能,2025年1—4月产量为4万吨以上,产能利用率为71.2%。2025年一季度,晶硅光伏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技术破壁:创新驱动的技术突围
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威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大幅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所产硅料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内蒙古兴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兴润达光伏组件支架及边框智能制造项目的一项项“黑科技”令人赞叹,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我市光伏产业与钢铁产业融合发展,在包头市打造智能光伏支架深加工产品基地。
做强“世界级”的绿电支撑,是我市高质量推进“世界绿色硅都”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我市推动建设覆盖全市碳足迹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范围内唯一具备国际碳足迹认证能力的服务平台,以晶硅光伏产业为试点,全力打破国内外绿电和碳足迹认证壁垒,为全市绿色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助企服务:多举措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营商环境
面对光伏发展现状,包头市坚持问题导向,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多举措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的营商环境。
融资纾困,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常态化开展“助企行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每季度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进一步畅通政银企沟通渠道,为企业定制金融方案,持续跟踪推进企业融资进度,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市工信局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企业参与各类招投标活动,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在光伏组件采购项目中,双良、弘元等企业与新能源开发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争取到了不少订单。
下一步,“世界绿色硅都”包头将以全产业链为盾、技术创新为矛、绿色认证为翼,加速破题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光伏产业的韧性,加快融入“3+5+N”重点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