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发改委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以有解优解思维在“破难题、办实事、促发展”和推动落实“两件大事”中勇担当善作为,努力把主题教育工作实绩转化为服务群众、践行宗旨和推动发展的具体行动。
“一条主线”抢进建设模范自治区“第一方阵”
强化政治引领抓统筹。建立“111N”工作体系,即把握一条主线、成立一级组织、创建一个品牌、覆盖N个领域,从政治上谋划和推动民族工作。今年以来,组织专题学习13次,培训党员干部320余人次,开展常态化宣传,组织开展7场专题活动,参与400余人次。
聚焦主责主业促发展。今年以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文化传承等方面,争取中央预算内、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15833万元,重点支持了土右旗、达茂旗和固阳县民族地区16个项目建设,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更牢固、动能更充足。
“两级名片”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依托世界级名片高质量建设硅产业中心城市。用好“世界绿色硅都”这张新名片,推动包头硅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已集聚通威、新特、协鑫等头部企业13户,聚合形成了工业硅-多晶硅料-单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片-光伏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47.5万吨、188.8GW、25GW、12GW,助力包头成为全国首批硅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预计到2023年年底,多晶硅、单晶硅产能分别占全国40%,实现产值2000亿元;到2025年,多晶硅、单晶硅产能分别占全国50%,实现产值6000亿元。
依托国家级名片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路。坚持“两新”导向,全力培育壮大“新字号”战新产业、全力开发“原字号”新产品、全力改造升级“老字号”传统产业,使“新字号”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原字号”蹚出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老字号”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光伏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的旗帜型产业集群和陆上风电装备等5个战新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项运算”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
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推进放权减权,将石油天然气管道受限制区域施工保护方案许可事项直接下放给各旗县区发改部门审批。压减办理时限,24项外部事项办理时限压缩了392个工作日,压减率为90%。
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出台《包头市全流程服务项目工作方案》,制定印发《包头市企业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方案》,基本实现项目建设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运营全部手续办理项目业主“零跑动”,组织385家企业代表对市直25个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线上集中评议。
在激发活力上做“乘法”。在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推行“信易+投标保证金”政策举措,明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免缴投标保证金,真正实现了“信用可抵钱、投标不花钱”,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初步估算,政策实施后将为占投标企业总量90%的中小微企业每年减负近1.5亿元。
“四个推动”托起百姓“微幸福”
推动“煤改电”项目稳步实施。目前,清洁取暖“煤改电”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39865户,电力配网工程完成配套10千伏电网207.1公里、0.4千伏电网290公里、安装变压器359台,有效保障“煤改电”用户的电力需求。
推动农牧民“暖心煤”足量供应。为保障2023-2024年供暖季11.8万户农牧民23.5万吨煤炭供应,与达拉特旗11个煤矿签订17万吨保供合同,会同市政府合力协调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和国能包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暖心煤”6.5万吨。
推动群众交通出行高效便捷。会同相关部门优化了高铁班次和航线设置,进一步方便市民交通出行。争取京包高铁由原来每日6个班次加密至每日10个班次,优化上海至包头航班时刻,开通包头至深圳、宁波直飞航线。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以来,围绕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争取上级资金10721万元,重点支持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东河区剪纸展示馆改扩建、石拐区体育公园等9个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