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筹备召开市委依法治市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市建设明确目标方向。
2.绘就“十四五”法治建设新蓝图。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贯彻落实法治包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及“八五”普法规划,实化细化发展目标、路径、措施,推动法治建设走深走实。
3.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我市作为自治区唯一的综合示范创建城市入围全国56强。2020年获评自治区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盟市”,2021年被自治区推荐参加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
4.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率持续提高。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包头市人民政府行政应诉工作办法》,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关于包头市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工作的意见》,与市中院联合出台《关于加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具体实施办法》并开展了监督检查和约谈问责,2021年5月份以来,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并持续保持。
5.创新执法方式,推行柔性执法。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我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在全区率先启动了规范涉企涉企轻微违法“免罚轻罚”工作。对涉企轻微或一般违法行为可以依法免罚、依法轻罚的事项情形,进行具体化、标准化梳理,并以“清单”方式定型、面向社会公布,实现精准执法、柔性执法,鼓励经营者主动纠错、自我纠错、主动消除或减轻社会危害后果。同时,对触及安全底线、环保红线、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等领域的违法行为,不得不予行政处罚。推动13家市级执法部门梳理公布“免罚”清单196项,“轻罚”清单338项,实施“免罚轻罚”案件4887件,涉及金额687.33万元。
6.市司法局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出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等系列制度机制。大力推进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以案释法”,包头广播电台《法制第一线》节目、包头电视台《现场说法》栏目累计录播“以案说法”100余期。自制普法小视频播放量超过300万。开播线上法治课堂,推出系列“普法面对面”云讲座。微博、抖音、头条、视频等新媒体普法平台日渐活跃,关注度持续上升。开展了“万屏”集中展播活动,在全市公益大屏、公共场所及社区显示屏、公交车、出租车显示屏滚动播放法治宣传内容。
7.组建了包头市公共法律服务律师团。从全市律师队伍中精选30名执业十年以上、办案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律师组成公共法律服务律师团,全天候轮流驻点公共法律服务大厅为企业群众提供免费优质法律服务,累计接待群众现场、电话咨询12897余人次。同时深入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帮助民营企业及时发现、解决依法经营与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有关危机处理的法律预案,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累计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28次,法律讲座、法律咨询115场次,发放宣传册(书)300余本。为包头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单位出具法律意见书70份、提供法律建议138条。
8.打造包头版“枫桥经验”,持续推动“访调对接”。制定印发《包头市信访矛盾纠纷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成立了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市信访局信访接待大厅设立调解工作室,选聘20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参与全市信访案件的化解工作,有力促进了信访案件的化解。
9.成立包头市法治事务服务中心,统一完成市政府研究事项、出台政策和签订协议的法律审核工作。
10.开展不动产登记与公证“一站式”集成服务,助力我市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