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中心 » 旗县区工作 » 正文
精织“四维关爱网” 托起全龄友好幸福城
资料来源:东河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5-07-02 09:29    

东河区以基层党建为针、以群众需求为线,创新实施“四维关爱”工程,聚焦“一老一幼、一新一特”重点群体,在老城区绣出全龄友好的温暖图景。

情暖“银龄” 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升级

医养结合护健康。东河区整合疾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优质养老机构资源,引入北京家伴护理站等专业力量,高标准构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网络。数十支专业化家庭医生团队以“居家医养结合”为核心,依托“智慧家伴”小程序,打造“线上下单—站点派单—护理员接单”的高效服务闭环。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健康讲座28场,提供助医、助洁、助行等精准服务超万人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站100%覆盖,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级康养服务,真正让晚年生活安心又舒心。

银发生辉添动能。大力倡导“初老服务老老”理念,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发挥余热,在银发党员的示范带动下,一批特色银发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红镜头”志愿服务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5位50—80岁的银发先锋,手持摄像机与话筒,化身社区治理的“民情观察员”和“矛盾调解员”,年均化解邻里纠纷90余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0余件,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银龄力量”。呵护“朝阳”

从养育到善育的成长护航

适儿空间微改造。东河区充分盘活社区“金角银边”,全面推进“一街道一托育机构”布局,精心打造12处充满童趣的适儿化“微空间”。同时,整合教育、妇联等部门资源,在8个社区建成普惠性少儿课堂,开设课后托管、兴趣培养等课程,累计服务儿童1.2万人次。东河区图书馆设立5个社区分馆,儿童图书藏量达3.5万册,并配备专业阅读指导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托育服务普惠化。铁西街道建成700㎡专业社区托育中心,打造集早教、托育、亲子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配备专业教具和安全防护设施,引入专职托育机构运营,设置全日托、半日托等灵活服务,收费标准低于市场价30%,为育龄妇女和学前儿童提供公益活动和普惠托育服务,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温馨港湾。

用心暖“新” 从融入到共享的双向奔赴

暖新阵地聚人心。聚焦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需求,在商圈楼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打造“红色蓄能站”“暖新驿站”“司机之家”等各类服务阵地73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饮水、热饭、充电等贴心服务。同时,整合人社、工会、司法等部门资源,定期开展职业安全培训、权益保障咨询和技能提升课堂,助力新业态劳动者更好融入城市、稳定就业、体面劳动。

汇聚“新”力共治理。打破传统的“单向服务”模式,创新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双向激励”机制。回民街道黄土渠社区率先推行新就业群体网格兼职委员制度,设立“逢四说事”议事厅,让快递员、外卖骑手等城市治理的“移动探头”定期发声;开办“饭后时光板凳会”,鼓励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即时反馈配送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环境问题,积极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有效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伙伴”。

守望“特”需 从兜底到赋能的精准帮扶

保障织网兜底线。东河区深入推进特殊群体友好社区建设,围绕“硬件升级+服务提质+信息通达”三维发力,推动无障碍改造精准落地。启动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为533户肢体残疾、视力障碍等家庭定制化安装扶手、低位灶台、语音提示设备等设施;完成所有小区无障碍改造,新建盲道23公里、无障碍坡道480处,确保从小区入口到单元门的全程无障碍通行;为258名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卫生清洁、康复训练、理发护理“保姆式”上门托养服务。同时注重文化助残,向社区图书室捐赠盲文书籍、配备智能听书机,实现特殊群体“指尖阅读”。

就业帮扶展潜能。在东河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424平方米的空间集生产、直播、康复于一体,12名残障员工专注生产洗洁精、手工皂,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销往全国,人均月增收超千元。东河区残联依托“周六小桥”爱心助残品牌,每周六举办助残专场,常态化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联动企业开发适残岗位815个,助力530名残疾人踏上职业新生涯。从北梁新区的适老化改造,到巴彦塔拉大街的“女神手工特色公交”;从“周六小桥”搭建的就业桥梁,到“逢四说事”的民主协商平台……东河区以精微善治编织的“四维关爱网”,让共富硕果结在百姓心坎,幸福笑容绽放在老城街巷,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暖篇章。


 
打印 保存

上一条:27个项目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下一条:获评全国宜商典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