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谆谆话语、殷殷嘱托。
一批新时代中国青年,正撸起袖子、深入田间,他们解民生、治学问,甘愿选择“自找苦吃”。他们致力成为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黄欢,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1级在读博士。作为土右旗甘露子科技小院的参与者,在小院成长的同时,见证了乡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2021年,土右旗甘露子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首批支持建设科技小院名单。该小院是土右旗健全校地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首次尝试。
今年春天,科技小院在西老藏村开展了种质资源库建设,从甘肃、重庆等地共引进了13个地区的种质资源。眼下,50亩种植示范区的幼苗已破土,长势喜人。
示范区对面的村酱菜厂里,7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改造正在进行,同时也在申请食品加工许可。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文开说:“厂子六月中旬改造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加工了。有了科技小院的支撑,能实现小酱菜托起乡村大产业的发展。这样,村民们就实现了不离村有工作、有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我们也在努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色’,让村民们实现致富梦,把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这边,黄欢和团队成员们也在加紧完成着科技研发。“针对酱菜口味方面,我们开发出了酱口、俄罗斯酸黄瓜风味。对品相差不能开发酱菜的,我们从中提取了有效成分水苏糖,利用其开发口味饮品,增加产品附加值。”黄欢说。
农业高校师生长期驻扎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新机制,探寻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新途径,探寻专业人才培养和基层农户培训新方式。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22级在读研究生恩和哲布,今年刚加入甘露子科技小院。他感慨道:“我们都有着一样的想法,就是要学着吃苦、学着跟农民打交道、学着更好地运用转化知识。我们现在有使不完的劲儿,就想脚踏实地在农村干点事。”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李明表示,通过科技小院建设,一方面开展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小院面向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人员和种植农户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技术带头人、种植大户,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2021年,一听说村里有了科技小院,西老藏营村村民黄喜成非常高兴。“新时代就要争当新农民,科技小院的专家们来的真是太及时了!”今年,黄喜成又种了28亩地梨,他期盼着再获一个丰收年。“我想在专家们的帮助下,当一回‘田秀才’,种出更好品质的地梨,卖更高的价。”
当前,土右旗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旗政府党组成员孙文秀表示,“科技小院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种植丰产问题,而且通过食品加工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打通了一个产业链。”
科技小院,虽然只是广袤乡村里的方寸之地,却承载着乡村的大未来。
小院的建设,不仅创新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服务乡村振兴更加宽广的路径,更是见证了广大农业高校师生和农科院所科技人员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责任与担当。
“田间地头的课堂,可以让我们边学习边实践,不仅帮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储备了自身的技能,提高了科研水平。乘着科技兴农的东风,让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站在生机勃发的农田间,黄欢的眼里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