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土右旗威俊村的田地里,新引进的大豆玉米一体播种机正忙碌地工作着,耕地、铺膜、播种……所有步骤一气呵成,在导航系统助力下,耕作过的土地垄直膜平,刚播下的种子静静躺在土壤里,等待破土生长。
“玉米是单粒播种,大豆采用穴播,每穴播种2—4粒,玉米和大豆的株距都保持在10.5厘米,这样就能保证玉米和清种时的产量相当,纯收一季大豆。”已连续四年试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包头市旺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光俨然成为一名专家,为村里的农户讲解着要领。
从第一年试种200亩,到之后的800亩、2000亩,今年“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准备尝试新技术种植1万亩。
“为何有如此大信心,一下子扩种8000多亩?”面对提问,赵光详细算了一笔账。“复合种植玉米亩产2000斤,与清种玉米持平,大豆产量15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亩地至少能多收400元。增产又增收的好事当然要带领村民一起干。”
新技术能增产增收,土右旗双龙镇五台营村种植大户巩飞动了心,决定带领村民试种970亩。因为是第一年种大豆,没有销售渠道,丰收后大豆能不能卖出去,他心里没底。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动起了脑筋,经过多方联系,村民与辖区食品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按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预售给企业。同时与种子经营企业达成协议,村民可用自家收的豆子换豆种。
如今,970亩的大豆已预售一空,没有了后顾之忧,巩飞带领村民一门心思研究技术,争取多产粮多收豆,向土地要更高效益。
2018年,我市率先在自治区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杨文玉教授团队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纯增一季豆。同时,大豆根瘤具有的固氮作用,可增肥地力。该技术具有结构调整、轮作倒茬、培肥地力、一田双收等优势。
4年来,此项新技术在我市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种植水平越来越高,产量效益也同步增长,这项技术以及推广面积走在了全国前列。
“这个技术最关键一步是籽种的选择,玉米必须是紧凑型品种,大豆要选择抗倒伏耐密品种,要保证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和施肥量与清种相当。”前不久,市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粮食作物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萨如拉深入土右旗威俊村,在田间指导村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今年,国家加大对该项技术的补贴力度,让农民更多受益。我市计划种植面积37万亩,在自治区各盟市中位居第一。同时要完成农业农村部1200亩的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威俊村打造300亩示范田,为种植户提供可复制的典型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