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机加工车间,40条机加工数控车床自动化生产线上,记者几乎看不到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智能化机械手臂,静音、高效、无污染……短短两分钟,一个轮毂毛坯经抛光迅速“出炉”。
项目负责人介绍:“与过去人工抛光一个轮毂5分钟相比,机械手臂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节约人工成本,每日产能达到1.6万个。”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年来,东河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鹿王、盛泰、中氢能源等企业创新平台作用,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包头盛泰技研中心,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的铝合金车轮智能岛式自动加工线、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的铝合金车轮铸旋工艺、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的铝合金车轮桁架式自动加工线等一系列开发与应用项目都被投入到生产一线,33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正在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力量”。
“在东河区,像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一样依托科技创新优势成长起来的企业还有很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深入推动‘科技兴蒙’行动,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加强与知名院校对接,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秘诀’。”东河区工信和科技局局长白震原表示。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如今,丰川电子、盛泰、北辰饲料等10家企业与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3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15个合作项目的研发推广,铝及铝精深加工科教产融合园区、东河双创科教产融合园区、包头中科应急智慧产业园等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正在加速建成。
创新驱动,归根结底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支持。东河区把专项政策作为解决企业研发资金紧缺的“关键一招”,帮助一禾稀土铝业、凯普松电子等8户企业争取2021年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120万元,扶持包头中药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项目获批2021年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40.5万元。
在东河区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下,全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户,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户,创建自治区级企业创新平台16个,铝业园区获评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34项。
推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
东河区还把创新驱动从工业领域延伸至农业生产领域,让科技创新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去年海岱蒜市场行情挺好,今年我们想扩大种植规模,采用更加科学高效的地膜式种植,可一些技术问题难以攻克,导致植物出现矮小、重茬等问题。”接到包头市老海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尚全明的求助电话,东河区农牧局即刻“派单”,为海岱村“派送”了两名相关领域的科技特派员。
实地勘察、入户询问、座谈交流……了解情况后,科技特派员根据“病情”,开出“药单”。一天后,重茬剂、农药、有机化肥等农资被送到海岱村。“太感谢了,有了你们的科学指导和帮助,蒜苗又‘重焕生机’,如今我们的海岱蒜亩产提高25%以上,最高能达到1700斤/亩。”再次见到回访的科技特派员,尚全明高兴地说道。
为推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助力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东河区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向广大农牧民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时解决农牧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增产增效增收。
今年以来,东河区共派出科技特派员161人次,服务(培训)农牧民700余人,推广果树新品种鸡心果100多亩,草莓新品种隋株、甘露、妙香300多亩,繁育新品种苗木5万多株、草莓新品种苗木50多万株。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如今,东河区正瞄准科技创新最前沿,苦干实干,再立潮头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