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
通过各方的努力
石拐区完成了
“煤城”蝶变“美城”
狍子、狐狸、獾子等野生动物频现城乡
梅花鹿、狍子、狐狸……在动物园看到这些野生动物或许不足为奇,平日难觅踪迹的野生动物再一次在五当召景区“现身”了。在景区工作人员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两只有着细长颈部及大眼睛、大耳朵的成年野生狍子,身材矫健、憨态可掬。
据了解,狍子是鹿科狍属,别名矮鹿、东方狍,体长约1.2米,重约30千克,有着细长颈部及大眼睛,大耳朵,生活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树林中。去年以来,野生狍子在石拐区林区、景区各地时有现身,或单独出没、或结伴
而行,或悠闲觅食、或追逐嬉戏。
“虽然动物不会说话,但会用踪迹回答一切。”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很敏感,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规模是区域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反映。近年来,石拐区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林业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万亩生态林”“记者劳模林”等义务植树活动,在五当召景区周边、旅游公路沿线、大青山南坡等地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现有杜松林面积1831.08公顷、白桦林面积756.70公顷、天然林面积22732.93公顷、人工林面积3540.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19年达到35.2%。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成为了这里的常客,在这里“定居”下来,辖区内各类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辖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意识也逐渐增强。“过去看到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有的人就会去捕猎,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一旦发现有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大家都会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使野生动物得到及时救助。”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狍子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低危种。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同时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