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好人东河区义工马晓琳

全国道德模范阿迪雅边境巡防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张二玲

包头义工助力创城

包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暨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现场观摩会村民文艺展演

市图书馆“与你同行”助残志愿服务

城市文明IP形象:小鹿“包克”和小马“图图”

乡村学校少年宫手工社团

乡村学校少年宫彩绘社团
一座城市,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影响着城市的文明与进步,每个人的文明素质都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与内涵,成为这座城市文明的基因与根基。2019年,乘着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东风,我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深耕厚培、成风化人,为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包头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本版推出2019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盘点,通过点题式叙述折射一年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全体干部群众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程中向往美好生活、追梦新时代的初心坚守和精神风貌。
链接一 2019年9月5日, 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新一届全国道德模范。
授予达茂旗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牧民阿迪雅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荣誉称号,授予包头市石拐区白狐沟街道脑包沟村村民张二玲全国第七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9年,我市阿迪雅夫妻、马晓琳、辛爱国荣登“中国好人榜”。
“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大力选树、学习宣传身边的“道德”典型,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早在2005年,我市深入开展了从上至下、四级联动的道德模范、“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通过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巡讲、编印百名道德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书籍、设立善行义举榜、创作一批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基础素材的精品力作、制作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公益广告、传唱好人歌等等,让宣传模范、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追求。先后推选全国道德模范10人、自治区道德模范 47人、包头市道德模范407人、中国好人25人、内蒙古好人83人、包头好人378人。结合“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评选活动,2015年,我市启动了寻找“最美包头人”活动,形成并推出“最美军工人”“最美一线职工”“最美交警”等30多个类别2250人,使好人精神融入到城市每一个角落。如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以及“文明”系列和“最美”系列等“五大评选”常态化,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陈文学、中国好人王金清黄河水上救援队、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高梓渊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先进典型。市、区两级,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先进典型帮扶礼遇办法,传递崇德向善价值导向。
链接二 2019年10月,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杂志在全国推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经验。
我市以培育健康淳朴乡风为着眼点,采取有效举措推动乡风民俗、乡土文化、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各美其美,实现“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变。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方向。着眼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组织乌兰牧骑和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进乡入村。全市10个县(旗、区)乌兰牧骑基层综合服务队和26支中小学生“小小乌兰牧骑”以集中活动和小分队入村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嘎查村社区、军营哨所、养老院、学校等基层一线,用地方戏、山曲、快板、民谣等形式讲好新时代党的农村政策,讲好农村发展、脱贫致富、移风易俗故事,用心用情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身边。编写适合农牧民的通俗讲义,通过草原宣讲团分众化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宣讲,提供种植养殖技术、卫生保健、科技法律等服务。开办“学习讲堂”栏目,完善“学习强国”平台到村工作体系,推动平台内容向电视端延伸。
——以多彩实践活动滋养精神。推出“道德积分银行”品牌,鼓励农牧民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做起,积少成多,做有道德的人。按照律己守法、移风易俗、清洁卫生、创业致富、孝老爱亲等积分标准,量化细化农牧民日常文明行为。每月道德银行领导评定小组根据评定细则评定并进行公示和物品兑换。各嘎查、村年终根据每户积分累计情况评选5户“幸福家庭”,发放奖牌和奖励,树立德者有得鲜明导向。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好邻里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致富能手、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故事等评选表彰活动,扎实推进十星家庭示范户创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好风尚。在农村牧区嘎查建设“民族小剧场”,展演二人台、晋剧等民俗文化,不定期开展播放电影、非遗传承体验、服装展示等互动活动,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以良好人居环境改善习惯。实施环卫一体化和“厕所革命”试点。按照“户集、村收、乡清理”模式,规范一个垃圾专用掩埋场地,统一配套五项环卫基础设施,创新资金投入和激励考核机制,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镇村全覆盖。九原区积极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试点工程,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帮助农户安装环保户厕。石拐区开展乡村垃圾分类工作,对支持和执行“垃圾分类”积极的村民和农户进行表彰奖励,使绝大多数村民从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抵触,到如今习惯了每天必须要做“麻烦事”。
链接三 2019年初,我市青山区都兰社区、东河区北一社区和张瑞芬分别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原创志愿服务项目大赛Vlog视频中国文明网头条刊发。近日,在2019年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我市推选的最美志愿者丁耀先、李强,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包钢二小小交警志愿服务队,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青山区青福镇保利社区、稀土高新区万水泉街道万泉佳苑社区进入候选名单。
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志愿基因早已渗透融入每个包头人的血脉之中。
——用法治化、制度化保障。率先在自治区颁布实施《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保障志愿服务有法可依。将志愿服务纳入地区、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季度督查、年度考核,与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创建衔接挂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建设五星级志愿者工作室、购买人身保险、免费订阅报刊杂志、免费体检、赠送景区门票等形式,树立“好人有好报”价值导向。
——用常态化、品牌化推动。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达39.7万,志愿服务组织1615支,志愿者人均活动时间≥48个小时,活动覆盖近200万人。爱心公益联盟、爱心私家车队、环保联合会等一大批品牌志愿组织常年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活动。整合资源聚力农村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效发挥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作用。
——用专业化、项目化拓展。依托志愿服务学院开展志愿服务岗前培训、骨干培训、领袖培训等等,五年间培训专业志愿者4000人。通过每年一届的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志愿包头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分析、培训教育、文化传播、供需对接、项目实施、爱心捐助、嘉许回馈等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打造“无印童年”“为盲童献声”“城市啄木鸟”“党建·爱心公益汇”“城市联络官”等公益项目40多个,努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有序参与、专业志愿者引领的志愿服务格局。
链接四 2019年10月,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简报》刊发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大工程”典型经验。同时,中国文明网“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故事”专栏面向全国推介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七彩梦从这里放飞”。
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线,深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着力营造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实施培育时代新人、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工程”,巩固提升文明校园、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点、校外教育“四大阵地”建设水平,许多工作走在了自治区乃至全国前列。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及先进学校9所、自治区文明校园28所;推选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特别关注孝心少年6人、自治区美德少年21人,包头市“十佳”新时代好少年及美德少年274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四次推选并产生“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的城市。作为唯一地级市在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培训班作典型发言,两首优秀童谣获评全国优秀奖、自治区二等奖,成为自治区唯一获奖作品。特别是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更是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大实事工程和响亮品牌。2011年,为让农村牧区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了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八年间,我市10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的三、五个兴趣小组到如今平均下来每所项目校四五十个,全市1981个兴趣小组的发展过程。项目涵盖道德实践、科技创新、文体娱乐、技能培训等方方面面,20多万城乡未成年人受益,形成了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特别是每年一届的展演展示大赛,万余师生参与其中,更是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展示才艺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链接五 2019年12月,我市召开文明城市IP项目推介会,率先在全国打造、推介城市文明IP形象:小鹿“包克”和小马“图图”。
文明城市IP,是对城市精气神特色凝练而创造出的符号化、个性化的具体形象,它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传播性,能快速聚集人气和提高城市认知度。小鹿“包克”和小马“图图”将充分融入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巧妙地与城市景观相融合、与城市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市民接受方式和欣赏习惯相契合,通过新媒体作品、线下互动活动、文化衍生品等方式,形象生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打造包头文明城市的“形象品牌”,这是我市扩大城市影响力、知名度,实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目标的一项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