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无疑承载着更为美好的期待和更为厚重的分量。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到关键之年,包头的改革步伐铿锵有力、一路向前,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一些改革走在全国、全区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正为包头注入“活力因子”,让一座城市的活力竞相迸发。
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我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成国务院和自治区下放的116项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行政权力由6401项精简到3047项;制定了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和办法,率先推行“容缺预审”审批模式,缩短了审批时间,全面启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国务院审改办向全国推广了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中编办在我市召开了经验座谈会。
改革让市场活力尽情释放。去年全市市场主体新增3.8万户,增长32.5%。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包头深化改革的重头戏。我市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完成了市属企业辅业改制工作,一机、北重等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战略合作实现股权多元化;杉杉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混合所有制项目已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转国家发改委办理,争取国家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试点。投融资体制改革盘活民间投资市场,交投、水务等国有融资平台累计筹资468亿元,包钢股份、东宝生物定向增发募资301.5亿元,一机集团整体上市获得国务院国资委资产评估备案,7家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101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搭建自治区首家社会资本与政府项目紧密合作的P2G融资平台,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了贷款履约保险试点并为中小企业融资1.1亿元。
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挂牌成立,新增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我市获批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累计达15家,居全区之首;2家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现自治区零的突破;与5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了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4个新型研发机构。
对外开放加快改革步伐。今年我市召开了中国包头·蒙古国特色产品博览会,交易额达1226万元。同时,加强同德国等欧洲国家合作,推进中欧装备制造园区建设。
民生改革润物无声
民生是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我市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已储备PPP项目70个,开始实施项目12个,包医国际医院和新都市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被财政部列为PPP示范项目,我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首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和棚户区改造示范城市。
农村牧区改革步伐加快,让农牧民得到红利。我市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小尾羊农区模式和牧区模式”等一批具有包头特色的典型模式;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96万亩,流转比例居自治区前列;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右旗被确定为全国试点旗县;创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在自治区率先建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共建成追溯试点150个;设立全国首支引入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达40亿元。
与此相随,我市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次第展开,全面深化改革正让一个城市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