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全区领导之力、群众之力、资金之力,全面改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条件,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2014—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了35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生产队)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惠及农牧民(农工)9899户、30842人。
●2016年,计划投资18亿元,实施7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生产队)、19个续建村的覆盖任务,惠及农牧民(农工)13050户、40240人。
●立足地处城市郊区的实际区情,着眼于各嘎查村长远发展的长久之计,力争到2016年7月中旬实现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让广大农牧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向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广大农牧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举全区领导之力、群众之力、资金之力,全面改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条件,九原区在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立足区情实际,着眼发展长久之计,力争到2016年7月中旬实现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让广大农牧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向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广大农牧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举全力以攻坚 夯实发展基础
紧抓机遇,破解难题。九原区在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的过程中,既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配置不足的现状,也成功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制约着九原区的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2014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的重大决策。九原区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行动。三年来,九原区举全区领导之力、群众之力、资金之力,全面改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条件,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把自治区、包头市两级党委、政府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顺应全区农牧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愿景,努力让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农村牧区美起来。
九原区共有50个行政村,145个自然村(生产队)、2.2万户、7.3万农牧民(农工)。其中,8个村将按棚户区进行改造,8个村将予以搬迁。九原区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共涉及42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生产队)、15948户、61148人。
计划三年投入21.5亿元,对全区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昔日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农村牧区发生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农牧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4—2015年,两年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了35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生产队)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惠及农牧民(农工)9899户、30842人。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计划投资18亿元,实施7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生产队)、19个续建村的覆盖任务,惠及农牧民(农工)13050户、40240人。让所有农牧民群众从“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受益。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起步之年。在自治区提出到2016年底全部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全覆盖的基础上,九原区立足地处城市郊区的实际区情,着眼于各嘎查村长远发展的长久之计,力争到2016年7月中旬实现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做到“区不落镇、镇不落村、村不落户”,让广大农牧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向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广大农牧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统筹协调齐推进 四级联动抓落实
在“十个全覆盖”实施过程中,九原区坚持早谋划、早部署,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规划设计,注重专业分工,加强技术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以及督导检查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自治区党委、市委的统一部署,九原区把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列为头号工程,举全区领导之力、干部之力、资金之力,合力攻坚、苦干实干。成立由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十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带队实地督查、一线督导,包村县级干部深入现场指导,随时组织调度,解决施工难题,做到问题不过夜;包联单位发挥职能作用,为工程建设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苏木镇履行主体责任,抓好工程组织实施;驻村干部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第一线推动工程实施,形成了“四大班子齐抓共管、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包联单位指导服务、苏木镇组织实施、驻村干部现场推进”的领导责任体系。以强大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核心在班长”。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九原区深入贯彻上级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实施“3个1000万”工程,基层活动场所硬件配备全部达标,嘎查村(社区)干部报酬标准居自治区前列,有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五级示范抓引领”干部下乡驻村工作,切实把嘎查村党组织建成推进农村牧区各项工作、带领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
■创新方法求实效 完善机制保质量
九原区从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出发,把工程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研究细、琢磨透、做漂亮,努力让每一户农牧民都满意。率先在包头市制定出台《“十个全覆盖”工程工作导则》,对危旧土房拆除、街巷硬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内容,将现状是什么、改造后什么样、怎么改造、谁来改造、花多少钱改造、有什么优惠政策等一系列问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予说明,为参建各方组织施工提供基本遵循。
以导则为指导,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每村每户进行再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导则中没有涉及的建设内容,细化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设计。并且通过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培训,使所有参建人员掌握了工程内容、技术要领等应知应会知识。
在遵循导则的前提下,坚持打样为先,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嘎查村,先期建设标准样板段,组织参建各方现场观摩,通过学习交流来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总结可复制的经验做法,随后以统一标准在全区范围铺开工程建设。
创新工程管理,与市城建委、市规划局结成共建单位,借助其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有效提升了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同时为弥补行政人员专业技术缺乏,从全市范围内选聘了7名退休的道路、房建、造价专家,发挥其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全天候深入施工一线进行工程质量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到位,真正把“十个全覆盖”工程打造成为质量放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
实行以巡促建,营造向先进学习、向标兵看齐的浓厚氛围。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每个嘎查村都能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
针对工程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九原区按照多方施力、多元投入的原则,探索形成了财政预算安排、项目资金整合、村民自建和出工出劳、金融贷款支持、施工单位垫付“5个1/5”的筹资模式,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同时,着力在提高资金管理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九原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审计部门跟踪审计、纪检部门全程监督,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因地制宜搞建设 紧扣村情谋发展
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因地制宜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其中:对于西部沿山、沿交通干线的阿嘎如泰苏木、哈业胡同镇,依托九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百善源养老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调整种养结构,提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牧家乐、农家乐,覆盖村庄按照“美丽乡村”来建设;南部沿河地区的哈林格尔镇,凭借黄河湿地资源,挖掘黄河文化,发展渔家乐,打造沿河休闲旅游产业带和市民休闲一日游目的地,沿包巴线、宋昭公路等地区,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按照基地化的发展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中部麻池、萨如拉地区,按照城市拓展区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十个全覆盖”工程主要集中在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等方面。绘就了一幅产村融合的喜人画面。
特别是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牧区,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将各类资源与扶贫开发资源有效整合,采取扶持发展庭院经济增加产业性收入、引导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工资性收入等措施,稳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力争2016年底实现5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到2017年年底全面消除“贫困”现象。
针对沿黄湿地盐碱化、地下水位高的实际,调整了外立面形式,由抹灰刷涂料为主改为清水墙为主,既节约了建设资金,符合原村原貌风格,又为今后便于维护管理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九原区在工程建设中边建设、边思考、边探索,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开创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执法一体化与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三个一体化”的工作新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要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九原区新建幼儿园13所、文化活动室44个,农牧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8%和98.6%,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解决了农牧民最关心、最现实、最期盼的问题,让广大农牧民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截至5月19日,完成投资7.8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57.9%,其中,危房改造工程开工80%,完工55%;土房拆除工程完成91.6%,已接近尾声;街巷硬化工程已过半;屋顶改造工程、院墙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完工;“村村响”村级平台完成85%;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工程完成70%;便民连锁超市已完成21家超市的升级改造;通村公路工程基本完工,绿化工程已超额完成任务,进入养护期。整体工程计划将于5月底完工,6月进入提档升级阶段,确保7月中旬具备迎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