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尾矿库,鸟儿们自由飞翔。

鸟儿们结伴飞行

碧波荡漾中,水鸟依水而立。

在尾矿库,鸟儿们惬意生活。
每年春夏,包钢尾矿库鱼翔浅底、候鸟争鸣,在北迁的征途中,能够找到这样一块人工湿地,无疑是候鸟的福音。
今年也不例外,天鹅、白鹤、鸿雁、灰鹭、野鸭子等水鸟,照旧在这里落脚嬉戏,待补足给养后再次踏上遥远的旅程。同样不例外的还有摄影师白立新,他用长焦镜头捕捉着精灵们的身影,并在期盼中与漂亮的鸟儿们交上了朋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包钢选矿厂尾矿车间主任孙吉民是尾矿库环境变迁的见证者。他说,近些年他看到了更多的飞鸟掠过长空在这里栖息,也见证到了尾矿库周边植被的不断增长。
尾矿库是包钢重要的生产和环保设施。近年来,包钢持续加大尾矿库环境治理力度,从矿产资源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周边生态环境修复等多个维度,努力将其改造成工业生产、环境调节等多种功能兼具的城市湿地。
2011年开始,包钢引进高次团粒培养基新技术实施坝体植被修复,并在外围铺设喷水管线实施绿化灌溉。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坝体周围已形成5.9万余株树木、70万平方米植被的防护林带。
包钢绿化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对记者说,包钢的绿化工作者目前已经掌握了这项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能够让复杂地形上的植被更加健康地生长。
他还告诉记者,尾矿库南侧边坡绿化区有极为丰富的植物样本,据统计已有包括秋英、苜蓿、醉马草、狗尾草、迷迭香、沙东青、砂引草、冰草、猪毛菜、大籽蒿、黄芪、芨芨草、狗牙根、碱蓬、花棒、白刺、柠条锦鸡儿等20多种,加上灌木、乔木不下40种。整个样方中植被密度大,总盖度达到83.83%,且各物种数据和盖度分布均匀。
尾矿库内同样滋养着大量的湿地芦苇,发挥着固碳、减污、净化水质、涵养气候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包钢在这里连续多年耕耘,尾矿库区水波荡漾、芦苇摇曳、植被日渐茂盛,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修复。目前,在尾矿库区内外已经观测到几十种鸟类、鱼类、陆地类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尾矿库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动植物生态链。
人与湿地相互涵养
寒来暑往,包钢尾矿库宁静而安详。从空中俯瞰,它向世界展示着治理者付出的努力与实践。
孙吉民说,在国家近乎严苛的环保政策约束下,包钢采取闭环运行的方式将尾矿库内的存水全部循环再利用。
包钢将环境保护前置于生产,对水资源实施源头治理,采取补水的手段,全面调节尾矿库内水质。大气蒸发的影响是包钢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不断向尾矿库中及时补水是避免人工湿地出现干涸的最为有效办法。包钢灵巧运用工业水资源循环的“加减法”涵养这块难得的人工湿地,将处理后的达标中水注入尾矿库,不仅满足了选矿生产用水需要,提高了包钢中水的利用率,还提高了尾矿库水体自身的修复功能。
不断获得涵养的湿地,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体自身修复功能逐步形成。经检测,尾矿库水中含盐量逐年呈大幅下降趋势,尾矿库水中的浮游生物滋养着各种鱼类,而这些鱼类又与各种栖息的鸟类形成生物链关系。
孙吉民说,这种相互依托、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顺应的是大自然的发展,最终惠及的是人类。而他的工作就是在这个镶嵌着“人工湿地”的链条上执着地守护。
白立新告诉记者,在登上坝坡的路上,草丛中不断惊起雉鸡等鸟类,野兔、黄鼠狼等小动物也不时闯入镜头之中。每年这个时节,他都要来到这里用镜头向动植物们发出问候,尾矿库已经成为他与同行们的网红打卡地。